【地评线】长白时评:科技造出“土豆米” 书写中国粮食安全的新篇章
前不久,在地处乌蒙山区的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,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宣布:中国第一条“土豆米”生产线建成投产。“土豆米”,是一种利用新型加工技术把新鲜土豆转化而成的米粒状淀粉制品。首条“土豆米”生产线建成投产,突破了向耕地要粮食的传统思维,实现了向加工要粮食的转变,推动“粗粮变细粮、辅粮变主粮”,助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。
“土豆米”,是对土豆主粮化战略有益探索。2015年,中国正式启动了土豆主粮化战略,旨在将土豆打造成为继水稻、小麦、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。让土豆成为主粮有科学依据。土豆也是一种高产、适应性广的农作物。大米、小麦和玉米提供的营养成分,它都能提供,甚至更为优越。比如,大米和小麦的蛋白质在氨基酸组成上与人体需求相差较大,而土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就要好得多,可以作为“优质蛋白”的来源。此外,土豆中含有相当多的维生素C、钾和几种B族维生素。土豆的高产与全营养特性,使其成为主食化的理想选择。
“土豆米”投产,科技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土豆,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,一直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。然而,长久以来,土豆主要被当作蔬菜或加工成淀粉、全粉等产品,其作为主食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挖掘。科研团队历时5年多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,终于获得成功。这一技术,无需复杂的化学处理,仅凭物理手段,便能让土豆淀粉发生神奇的变化,形成口感细腻、营养丰富的“土豆米”。这项成果,加速了“土豆米”成为主食进程,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探索,更是对粮食安全战略的一次重要补充,扩展了食物供应的来源和形式,使粮食安全的内涵更加丰富,扩大市场规模后必将让土豆坐稳主粮地位。
“土豆米”问世,是对大食物观的生动践行。***总书记强调:“解决吃饭问题,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,要把思路打开,树立大食物观。”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树立大农业观、大食物观,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。2024年9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》,对相关工作作出系统部署。加速“土豆米”成为主食,就是树立大食物观的积极实践。经初步测算,用2.5吨土豆可以加工出1吨“土豆米”。首条“土豆米”生产线投产后,预计年加工新鲜土豆2500吨,生产“土豆米”1000吨,实现产值3000万元左右。这款兼具美味、营养和惠民价格的“土豆米”,在口感、营养和价格上也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实现了土豆从粗粮向“细粮”的转变,助力提升大量坡地、山地适宜土豆种植的耕地资源利用率。
“土豆米”的未来,让科技成果从“盆景”走向“风景”。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,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,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。“土豆米”的成功背后,是中国科学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刻洞察与坚定决心。马铃薯在中国大部分区域都可种植,“土豆米”加工技术具有集成化、可复制的特点,可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,让科技创新赋能地区产业发展。另外,“土豆米”有望推动山地马铃薯种植进一步发展,还将带动其他杂粮的种植与深加工,打通山地农业全产业链。举一反三,期待更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问世,不断书写中国粮食安全的新篇章。(久泰平)
初审: 罗丹
复审: 孙晓云
终审: 陈尤欣
吉网新闻热线:0431-82902222
在线起名本文由作者笔名:admin2 于 2024-12-26 15:11:10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://qm.peixun8.cc/zx/825.html